白岩松今年写了一书《你幸福了吗》,道出了国人对幸福的追问。
2010年4月,一份2009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发布。在国民幸福感严重缺失的当下,幸福无疑为成为了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。可是,对于这两个字背后的认知,人们空间把握多少?翻看2006年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外发布报告,我们发现一组非常有趣的数据:2006年全年公众认为幸福感比去年有明显上升;公众总的感觉是收入增加了;但是消费水平却下降了;社会和谐度没有增动长反而下降了;家庭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,社会参与度在下降,这样的幸福感甚是堪忧。而2010年幸福调查报告的依据和结论又是:中国人感觉比较幸福,影响中国人幸福感最重要的三项是经济、社会环境和娱乐。经济,又见经济。国民生产总值GDP每年攀升,可是人们却越来越疑惑,经济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空间是生态环保与北极熊—因决定果,还是网络与犀利哥—互相帮衬,绝非绝对。
美国心理学家塞林格曼说:我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了,钱也多了,但越来越多人感到抑郁,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大大下降。是否幸福这个命题对于现今的中国人来讲已不重要,重要的是何为幸福?如何幸福?
幸福曾几何时只是伦理学,哲学的领域,现在却成为心理学最核心的问题。
二十世界末,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塞林格曼自上而下发起了一起心理学革命,他认为自上个世纪末建立的心理学是一种创伤心理学,心理学家们将目光投注在恐惧、焦虑、抑郁、创伤这些消极的课程之上,随之而来的一百年,心理学家惊讶地发现,随着精神病学发展的越来越完备,人们的发病率和发病种类也越来越多。以前抑郁症的确诊也许只有五个条目,现在也许三个条目也可以确诊了,造成的结果是,抑郁症发率统计率的大幅度上升,于是心理学家开始思考,是真正的抑郁症多了,还是我们人为的概念系统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抑郁症,或者是我们引导着大家更多地关注抑郁症,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增加。这些似乎都是原因之一。
量子物理学提出,我们的关注造就了我们的世界。我们的大脑一秒钟可以接受65GB信息,但只能处理5KB的信息,是什么选择了这5KB,是我们的心理结构或者讲是我们的信念系统,当我们以一种精神病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时,我们只能看到抑郁、焦虑、痛苦、创伤,而这些又构成了我们的内心图式,让我们以一种更加病态的方式来看待、发现、研究这个世界。这就是所谓的选择性关注,因此,改变我们的视角,就能改变我们的世界。
基于这一认识,塞林格曼提出心理学要进行革命,要将研究的视野从不正常投向正常,甚至投向卓越。他梦想把幸福的人的人生模式研究出来,把幸福人的人格特征描述出来,把幸福人的思维特征抽提出来,于是有了二十四项优势研究,幸福人格研究以及提升幸福感的各种课程。
在将积极心理学推向深入的过程中,沙哈尔博士无疑是个中翘楚,他在哈佛开的《幸福》公开课,由第一年的7人,第二年100人到第三年的880人,一举超越传统经典课程《经济学导论》,至少从这一点上来讲,幸福战胜了金钱。沙哈尔的成功一举将幸福课推向全美,当前全美有近200多所高校开设幸福课,甚至一些中小学校也相继开设幸福课。我们国家近两年也开始将幸福推向讲堂,南京大学、苏州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开设幸福课,2008年毕淑敏在百家讲坛开坛讲幸福,岳晓东博士近来在北京卫视专门开课幸福课,一时间幸福在中国开始成燎原之势。李子勋讲,当前心理治疗的目的不再是消除求助者的症状,而是提升求助者的幸福感和寻找幸福的能力,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。
因此,让我们每天睁开眼睛问自己:我将如何幸福地度过这一天。在每天晚上睡觉时,问一问自己,你幸福了吗?

|